找到相关内容765篇,用时2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二)

    地觉知气息。如果这种现象发生,你应保持觉知的心,在之前你最后还能注意到气息的那一点等待气息重现。  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禅相并非人人相同,它是因人而异的。像棉花一样纯白色的禅相大多数是,因为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当禅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时,那就是似相。当禅相像红宝石或宝玉而不明亮时,那是;当它明亮和发光时,那就是似相。  达到这阶段时,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让禅相消失、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3649249.html
  • 学佛务从根本上着手

    下手,如何分法,作此念者即是无始无明烦恼,总因不觉故。是以不觉由于无明,无明由二见比量,二见比量由于还因不觉,故先勿谈无明烦恼妄想业障等,只先从能觉的,能烦恼的,能生死的,能见性的,这一个是...   学佛务从根本上著手,否则尽是外道魔业,反加生死,入手即须谨防,此责任全在于师,不可因其初学而误之也。根本者,心地法门也,宗下直证法之可贵,在使学人勿远绕圈子,直下荐,说悟就悟。本来众生是...

    王骧陆居士

    |学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4/1102123648.html
  • 从凡人到圣者阿罗汉——禅观的发展

    。因为观察腹部的中上部分随着呼吸的自然起伏远比一开始就注意鼻端或者别的什么来得容易百倍。  而早期没有禅修经验的人在练习注意鼻端呼吸的方法时,往往容易因为注意力不知道轻重缓急而发生神经性头痛的问题...的朋友可以借助“数”的方法,总之这都会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开始正念呼吸时粗时短时停,但如果能很好且耐心、放松的调整对于呼吸的正念,一般“阿那波那止禅”就会产生,可能类似于一团棉花样的感觉出现在人中...

    dhiti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3849827.html
  • 是什么?

    齐,而将不觉流转门之顺序寄与四。即于三细六粗之九相中,以业相寄与生相,以见相、境相、智相、相续相寄与住相,以执、计名字相寄与异相,以起业相寄与灭相,依此而显示其粗细之。   (七)释摩诃衍论卷...行相稍钝而生起我执,散动身、口之业,有执、计名字。(4)灭相,次于异相而起,行相最粗,能造诸业而受苦果,有起业相、业系苦相。   此外,中观学派则以不生不灭总破一切法,认为所谓生灭者,均系虚妄分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71059550.html
  • 缘起法与般若波罗蜜

    方便即不成功德。何以故?若无方便,于一切法必然必生住著。若相住著,则不成功德。  既然无方便不成智慧,有智慧必具方便,故方便亦智慧也。智慧名曰实智,方 便名曰权智,是以权智亦名方便胜智。所以智慧...,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领纳是受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为想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造作是行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了别是识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苦恼聚是蕴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乃至不颠倒是真如,不虚妄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31760411.html
  • 问:如何抉择究竟的佛法?

    (3)依智不依识:识是虚妄的,分别的,学习佛法不能离开意识的作用,需要由妄识来接受佛法,再由识对世界人生进行重新考察,从而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识是虚妄的,的,假如...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0978069.html
  • 持名•观照•净土

    ,此言不虚,但我们应该明白,念佛就是大观照。观照有两种,一是因缘观,日久功深,达到念、念念、无念念、就是直观心性了。一般人认为,观照就是。例如观佛放光,观莲花等。但«金刚经»...简择令净。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相对就会产生六识而使我们内心不净,如果,则全为六尘,和观照是背道而驰的。南岳慧思大师云:“佛本是无,清净则有。”因为清净即是道。...

    延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71881090.html
  • 达摩大师四行观

    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

    菩提达磨大师

    |达摩|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1246271573.html
  • 如如不动

    【云何为人演说?不,如如不动。】 云何为人演说,问辞。此中含有二义。一是问演说之人,应当如何?一是问演说经义,应当如何?不,如如不动两句,正开示二者应当遵守之轨则也。以说者言,应于能说、所说,及听说者之,皆不著。所谓以不生灭心,说实相法,是也。此经正是实相法。故说者应以不生灭心说之。不生灭心,即是本性。所谓如如不动是也。意谓,演说甚深般若之人,应当三轮...

    江味农居士著

    |金刚经|般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3/04463121177.html
  • 寒山、拾得、丰干--风狂三圣僧

    若欲见之,不得。」不仅是当时的警语,即使是现代,我们依旧应该奉为圭臬。  而经过时代的变迁,寒山的诗目前留存有三百一十四首,拾得的诗偈有五十余首,但却倍受争议。有人认为闾丘胤的《天台三圣诗集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1148475.html